地理位置
夏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地区中偏东南部,地处黄河流域。南接平陆,西邻运城市盐湖区,北连闻喜和垣曲,东南隔黄河与河南省渑池县相望。地理坐标为东径111°02′—111°41′,北纬34°55′—35°19′,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地形地貌
全县地形复杂,山峦重叠,丘陵平川起伏交错。东有中条山护卫,西有稷王山把守,鸣条岗横卧其中。整个地貌为东西长,南北窄,东面高,西 面低,中间平,山地多,平原少,海拔在250—1583米之间。总面积1352.558平方公里,有“七山二川一丘陵”之称。其中东部为中条山区,地势高峻,石多土少,面积为874.8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4.68%;峨嵋岭从北到南,鸣条岗横贯其中的丘陵地区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61%;涑水河、青龙河从县境穿过,流经地带为平川区,面积347.7平方公里,占25.71%。总耕地面积69.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4%。其中水浇地36.3万亩,占总耕地的52%;山区耕地面积130700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8.8%;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2亩。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7人,多数人口集中在平川地区。
气 候
温度——本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8℃。冬季多呈现
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夏季呈现高温高湿,平均气温25.1℃。秋季往往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13.3℃。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热无常,空气较干燥,平均气温12.9℃。一般最高温度出现在七月份,最低温度出现在一月份。1997年7月1日,最高温度达到39.5℃,1977年1月13日最低温度达到-18℃。
日照——全年日照为2293.4小时,平均每天为6.3小时。日照率为51.7%。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19.3千卡,其性理辐射每平方厘米为58.2千卡。
降水量——本县地形复杂,各地降雨差异较大,平川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00MM至600MM之间。前山沿地区在600--650MM之间,中条山区在700--750MM之间,丘陵地区在400--450MM之间。各季降水分布也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占20%,常出现春旱。夏季降水占45%,秋季降水占30%,冬季降水占5%。最小的降水量为1977年444.3MM,最大的降水量为1980年636MM。 霜期和无霜期——平均无霜期为205天左右,最短的是1976年为180天,最长的是1977年为228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28前后,最早的是1976年10月24日,最晚的是1977年11月8日。终霜期一般在4月4日前后,最早的是1977年3月24日,最晚的是1976年4月24日。
蒸发量——1974年至1980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977.7MM,1977年最高蒸发量达到2105.7MM,造成严重的旱灾。 风——平均风速为2.1米/秒。每年除6--8月多东南风,其余多为西北风。
四季——春季2月19日至5月2日,时间约75天;夏季从5月3日开始至9月12日,时间最长,约135天;秋季在约从9月13日开始至11月6日,时间最短,约53天;冬季从11月7日开始至翌年2月18日,时间在约为105天,山区长达12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