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历史悠久、文物遗址众多,早在5000年前就有人群定居。文化古迹源远流长,是伟大祖国历史宝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北有洪福寺,金代殿宇,雕塑精美;南有七岩山,魏唐石刻,汉代遗迹;县城有关帝庙,泰和始建,形制独特。远古有新石器遗址,现代有地道战遗迹留存。驰名中外的有河边民俗馆和西河头地道遗址。
河边民俗馆是原山西省督军阎锡山的旧居,中央领导及海外友人曾多次到这里来参观。阎锡山是山西五台县人,曾执政山西近四十年,出任过国民政府行政院长。阎锡山旧居,始建于1913年前后。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建成现在的规模。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又各昌春接)、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子明慈幼院,大小共27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700余间,总占地面积 3.3万余平方米。
西河头地道 1947年秋解放战争期间动员500人奋战40昼夜挖成,地道全长5公里,有东西主干线三条(南干线、北干线、正街火力线),50多条支线纵横交错,构成网络。上下共分三层,二三层规模较小,构造和一层基本相同。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设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出入口、出击口、卡口、翻口、迷魂阵、迂回枪眼、暗枪眼、陷阱、翻板、地堡、高房工事等攻防设施一应俱全,能防水、防烟、防毒。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领导的武工队和民兵,凭借此地道曾多次击退阎锡山军队的进攻。1948年春季的一次战斗中,就击毙阎军100余名。解放后,山西省外事办公室将西河头地道列为对外开放项目,修建了柏油路和接待站。1964年至1979年15年中,共接待朝鲜、尼日利亚、马来西亚、柬埔寨、坦桑尼亚等67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多名外宾和国内外游客40余万人次的参观。 关帝庙 在县城和北关之间,定襄二中院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从外庙看不见屋梁,故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歇山顶琉璃脊饰。前檐明间尤宽,平柱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柱头栏额硕大,次间栏额伸至明间作成雀替,如门楣。殿讷设前槽二柱,梁架彻上露明造,三椽伏与前乳伏金柱上搭交。斗拱形制颇为特殊,多至八种。前檐补间三垛,两三信后果檐各设一攒,用材厚,出跳长,在古建筑中尤为少见。据专家考证鉴定,此殿建于金代,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关帝庙。
七岩山 在县城南约十公里处,谷深山险,石洞如厅,清泉潺潺,自然景观颇为壮美。早在北魏时期,此地已凿造佛像,建立寺庙。盛时建有惠应母(即磨笄夫人,赵襄之姊,代王夫人)祠、千佛殿、睡佛殿、文稿殊洞(佛腿)、眼光楼、景贤阁、千佛院、头牌楼、二牌楼等古代建筑。其中,尤以圣母祠享名。祠初建于唐,位东崖主洞内,有正殿、梳洗楼等建筑,塑有圣母、代王等像。殿后为七娘洞,洞顶四季滴水,虽久旱不绝。下有七宝池,又名惠泉,形似坛,中有卵石,探手而得者主有子嗣,俗称捞儿圪洞。洞深幽暗,白昼如夜。唯每年夏至前后十日间,太阳西斜,直射洞底。倒时洞放白光如练,形成“七岩晚照”奇观,这是定襄八景之冠。因七岩山为忻、定、崞一带最负盛名的古迹名胜,故历代文人墨客如元遗山、傅青主、郝树侯等多有题咏。 回风砖塔 在县城西北约13公里之回风村北里许。建于元佑元年(1086年。塔高10余米,共七层。下层方形,内有方木拉架,出檐式样为平砖一出大砖角四出,再布瓦收檐。上面六层皆呈六角形,从下至上逐层收小,每层出檐作仿木斗拱。上层有仿木椽飞,并布瓦收顶。最上竖有铁铸尖顶。塔边有车行大道,交通便利。
东峪风景区 在定襄县东部,属南庄乡。从县城南发行公路60公里方到。东、北面与五台山接壤,南面与盂县毗邻。整个地区为滹沱河谷地。滹沱河流经其中。两岸山势挺拔高峻,风景秀丽,有“小桂林”之称。且因海拔较低,高山屏围,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半坡沟底多植花椒柿子、核桃、黑枣等经济林木。春夏之时,山花烂熳,白露期间,椒赤似火,寒露前后,柿橙叶红。到处五彩缤纷,配以青山绿水,质朴民风,极富诗情画意。故每年有不少美术、摄影专家和爱好者光临拍摄和写生。该地区还有农民起义军盘踞过的七节寨、八节寨等历史名山和赵家庄定襄县抗日民主政府故址、南庄革命烈士纪念碑、阎家庄革命烈士纪念碑等革命文物可供游人凭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