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婊?
|
一、“十五”回顾和“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五”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推进五大创业工程,实现全面振兴目标”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狠抓结构调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目标。经济总量较快增加, 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4285万元,年平均增长5.4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达到 8188 万元,年均增长6.8 %。结构调整明显见效,生态畜牧业迅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铸造、玻璃陶瓷、新型建材、冶金化工、煤炭电力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旅游、商贸、交通运输蓬勃发展,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 3:3:4。 以旧城改造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取得实破性进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路建设成效显著,98 %的农村完成了村通油路工程。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环境继续优化,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退耕还林20.17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52.36万亩,林草覆盖率2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再见成效,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解决了9万人的饮水困难,超过85%的人口享有安全饮用水。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利益与风险同在。从发展机遇上看,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国家将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推动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旅游业将大幅升温,有利于我县打造晋北旅游大县;中央提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决策,为我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绿色蔬菜产业、农产品加工以及生态炉具制造业等提供了机遇;国家即将开工建设乌威高速公路和北同蒲铁路新增线(途经我县),将大大改善我县的交通条件;全省全市经济发展迅猛,对于争取上级支持和与周边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实现借鸡生蛋、互利双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只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大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环境,大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一定能大幅度提升我县经济的自主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县矿产资源贫乏,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难度较大;目前的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家底较薄,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4071元,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镇功能配套不完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有限;对外开放的步伐不快,经济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投入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收入分配在城乡、行业之间有明显差距;政府的服务和调控功能较弱,想做的、该办的,做不了、办不好,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再则,由于我县一直沿续历史上以农为主、偏重农业的经济格局,农耕文化色彩依然浓厚,干部群众中的封建“官本位”意识和小农经济意识较重,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相对不足。要解决前进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增加后劲;并通过实施大项目实现重点实破、整体推进,以求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确立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3)“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更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调整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方位地落实“推进五大创业工程,实现全面振兴目标”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应县。 制订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确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具体要做到十个坚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促进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 (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主要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1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GDP达7500元,比2000年增长1.55倍;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8.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082元,年均增长6%。生态畜牧基地和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取得新成就,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地方工业形成特色,园区经济得到重大发展,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效益显著、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旅游业上档次、成规模、创出品牌,初步建成晋北旅游大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见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左右,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0%以上,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45%,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活保障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为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稳定粮食生产,继续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发展并形成优质玉米、蔬菜、马铃薯、小杂粮和接李五大特色产业,抓好山区黄芪生产,提高特色农业产值比重。特别是蔬菜要在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力争2010年绿色蔬菜面积达到25万亩,巩固和扩大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成果,坚持走种草养畜、种养加一条龙、区域性开发、产业化经营的畜牧业发展道路,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由种植业为主向“农牧结合、半农半牧”的战略性转变。到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9亿元,粮食产量达5.12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020元,奶牛饲养量达到8万头,肉类总产量1万吨,鲜奶15万吨,畜牧业收入占到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逐步把我县建设成为草茂林丰、畜牧发达、农业高效、农民富裕的北方生态畜牧经济区。龙头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肉、菜、奶、粮、草五大产业,推广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紧密联系和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吸引城市中有实力的大型超市、大饭店、大宾馆,来我县农村长期租赁土地或开发中低产田,成为其上市农产品或烹饪配菜的供货基地,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在我县农产品中培育出3-5个全省知名品牌,产生巨大的绿色、优质品牌效应。建立农牧业良种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疫病防治体系、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信息销售体系、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和服务网络,拓展农业增收空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节水灌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符合县情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继续支持乡村工业和小城镇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把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建设县乡财源结合起来,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业人口转移的渠道。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按照“撤小建大”的原则,合理调整农村区划,稳步推进移民并村工作,特别是抓好山区移民搬迁工作,推动农业人口向小集镇、大村集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对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通过移民并村、封山育林、芪坡集中开发,加强山区建设。 (7)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随着县级财力的增长,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坚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特别要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村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10年,在全县农村基本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以整治村容村貌、人畜分离为切入点,加大整治力度。全县五年内规划150个、建成100个样板新村镇。加强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投资支持的范畴,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开展农业污染治理,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 (8)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稳定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的办法,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妥善解决乡村集体债务问题。积极探索以工补农的有效方式,完善对粮农的直接补贴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从税收、财政、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加强对涉农价费的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轻工业基地,延长能源重化工产业链,构建晋北旅游大县 (9)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建设新型轻工业基地,延长能源重化工产业链,以及构建晋北旅游大县的目标,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为手段,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建设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带动力强的潜力项目,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铸造、玻璃陶瓷、新型建材、公路运输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旅游商贸、冶金化工、煤炭电力等新兴支柱产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8.5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0.4亿元,并形成1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优势企业。要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做到经济增长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突出玉米、蔬菜、畜产品、接李、牧草加工,在深加工、精加工,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提高附加值。机械铸造业要巩固扩大以老万公司为龙头的产销联盟,大力推进生物质能炉具产业化,建设在我国北方地区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老万炉具城。调整陶瓷工业产品结构,加快现有日用陶瓷生产线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培育骨干企业,发展精细加工。积极推进建筑瓷、工业瓷和工艺瓷开发。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稳定提高水泥的产量和质量。我县是地处“煤海之都”的无煤县,大力建设 能源重化工产业延伸基地正逢其时。煤炭市场热销为我县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通过引资建成的晋华、金茂等煤炭加工运销企业,应继续加强,稳步做大,使我县成为晋煤外运的一个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左砂公路这一交通干线的纽带作用,充分利用即将开工建设的乌威高速公路和过境铁路线的有利条件,进行专业规划,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延伸项目园区,加大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为全省全市的能源重化工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大企业、大集团、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要整合各类政府性支持资金,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外资,优化资源配置,实行政策倾斜,创新支持方式,着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尽快形成一批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大企业集团。鼓励资源消耗低、成长性强、市场前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发展壮大。 (10)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坚持把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贯穿于经济发展全过程,发挥先进实用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工业企业广泛开展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引进、推广、创新,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利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依托高新技术培育接续产业,在冶金化工、煤炭电力、旅游工艺品等新兴产业中,开展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人员培训、储备性研究,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鼓励在农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机械铸造、民用陶瓷等行业建立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组织协调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扩散中发挥积极作用。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技术成果交易、科技成果推广、知识产权服务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大力发展科技示范园区、企业,逐步在支柱产业领域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和完善针对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依法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11)加快发展旅游业,着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我县拥有知名度很高的应县木塔,又处在大同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和北岳恒山的晋北旅游黄金圈上,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围绕建设晋北旅游大县的战略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打造品牌的方针,重点构建创意独特、设计新颖、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木塔风景旅游区和龙首山风景旅游区,形成引人入胜、令人 流 连忘返的大旅游格局,并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着力打好木结构建筑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和塞外绿洲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带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改造提升商贸 、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开发和建设 大型专业性批发市场、农产品集散中心,在县城中心和周边地带打造商贸集聚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物流、会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展文化娱乐服务业。公路运输业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本着积极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力求提高经营效益和安全运行的水平。 (12)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和运用,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结合大项目、关键生产过程的技术改造,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装备数控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经营决策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电子政务,促进农业、企业、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化。 五、加快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的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13)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培育具有发展优势与潜力的县城中心和各具特色、有较强吸引带动能力的小集镇。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宜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的有关法律法规,科学编制和规范实施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对城镇化的宏观调控。 (14)坚持突出特色,提升品质的原则,加强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要立足比较优势,要与产业发展、市场建设、扶贫移民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二、三产业向镇区集聚,扩大产业和人口规模。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区域特色,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城郊型、旅游型、商贸型城镇,使其尽快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核心,发挥集散功能和经济组织作用。进一步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对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解决小城镇发展用地需求。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鼓励县外资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加速小城镇发展步伐。 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5)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大力推行清洁式生产,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工业废渣和有机废水的综合利用为重点,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努力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新建工业园区原则上都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布局。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金融、技术、人才支持等保障体系,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16)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着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节约型城镇化模式、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节约型消费方式、节约型的思想观念。编制全县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动纲领、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全面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工作,拆除燃煤小锅炉,实行连片集中供热。凡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楼,必须进行供热分户控制和室温调节,取消按面积计收供热费,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实现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努力构建节水型农业、工业、城乡生活和生态体系。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与再回收利用。营造节约资源的社会环境,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17)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推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加强退耕还林、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加快龙首山及南部山区的生态建设、平川区农田林网建设和县城绿地建设、塔林公园建设,构建生态保护屏障,力争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特别抓好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验收工作。实行企业生态恢复、破坏修复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改变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空气污染较重的局面。对人口集中的县城、集镇区域,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力戒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加快县城污水厂建设和垃圾处理厂建设,维护市容环境的整洁卫生,真正打造出雁门关外人居环境最优城镇。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 (18)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在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农村征地、司法执法等过程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应急纠纷调处机制,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建议权,充分保障基层的和谐。深入开展“平安应县”创建活动,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19)以提高就业能力为重点,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引导、政府推动、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把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提倡自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政府扶助、社会参与,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对企业改制、结构升级过程中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对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的税收、信贷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 (20)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加强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探索群众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有效形式和办法。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 (21)健全调节机制,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分配是民心所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坚持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按照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救助贫困群体的原则,认真解决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机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22)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县里将新建文化大楼,集图书阅览、艺术创作与培训、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城镇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加强县乡文化场馆、村文化专业户建设,净化文化市场,营造健康文化。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23)健全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加大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力度。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模范县。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有序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强化人口生殖保健,提高优生优育水平。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4)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体制改革。政府主要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增加公共产品,改善公共服务,切实把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主要用于加强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薄弱环节,弥补市场缺陷;坚持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节,注重发挥好规划、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引导作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次,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强化行政问责制度,建立行政不作为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完善社会公示、听证制度,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 (25)深化配套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经济集约型增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改革,特别是推动优势企业以转让部分产权或增资扩股等方式,加快产权多元化;支持中小企业上市;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家族式企业逐步向产权社会化方向转变;加强已改制国有企业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制衡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技术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体系,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继续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清除体制、制度和政策障碍。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和范围,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放手发展市场化的投资主体,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淡化对投资规模和经济规模等指标监管,强化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标准的监管。在落实国家各项金融改革政策的同时,加快地方金融创新,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鼓励发展风险投资、融资租赁、信用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公益性用地实行公开供给制度,经营性用地全面实行公开招投标方式,扩大土地市场化配置范围。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 (26)创优发展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带动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坚持以软环境建设为重点,营造高效、廉洁、务实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健康、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保护干事、支持发展的人文环境,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经济结构有机统一起来,开展产业链招商,筛选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大产业化项目,面向大企业、大集团、科研院所招标,增强支柱产业建设的针对性、主动性。创新引资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市场化,严禁引进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以及污染严重的项目。 (27)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合作领域,重点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科教文卫等领域寻找合作机会。 九、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28)面向经济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县级科技推广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快科技信息网、科技数据库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领域。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研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相关政策。 (29)发展教育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要坚持向农村倾斜,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完成中心村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保障农村学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创建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拓展教育融资渠道。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倡导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创建学习型社会。 (30)加快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增加人才总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实施本土化开发、系统化引进、提升式培育、竞争式使用、环境式留人的人才方略,抓好人才培养、引进、流动和使用四个环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人才参加县内外培训。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采取核心人才带动、项目集聚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使用机制,以品质、能力、业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大胆使用优秀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精神激励、事业激励、物质激励。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为各类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政策、人文和创业环境,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十、加强领导,为完成“十一五”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3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关键在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建设勤政、廉洁、高效政府,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把握发展大局,谋划调控战略,科学制定政策,研究重大工作部署和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继续加强“五型”班子建设,加强干部培训,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督查落实,综合协调经济社会事务,不断增强驾驶市场经济的能力。 (32)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全面推进法制建设。推进政务、厂务、村务“三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村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做好“五五”普法,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发展上来。加强国防建设。 (3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加强理论研究、宣传和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宏扬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强化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建设,重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 (34)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党员经常受教育、永保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应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应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县人民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圆满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