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面的发展瓶颈:
经费不足,已成为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
从中高考的成绩看,从课改实验的成果看,我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位居全市前列,但教育经费不足,必将制约教育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县对教育的投入在全市处在最低水平。两基验收以来,贫困县沾贫困光有世行贷款,上经对“两基”补助专款,危房改造款等优惠政策,而我县只是“吃饭财政”,县财政管了教师的人头经费,已没有精力再改善办学条件,对教育的公用经费不但未能增加,却减少了一半,以县为主,乡村从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抽身,将包袱转给县政府。但政府为教育拔付的转移支付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需求,老师们用几张纸、几支粉笔都精打细算,基层学校哪有钱改善办学条件呢?如此状况,我们的教育将同现代化教育的距离越来越大。
初中布点多。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按义务教育要求,每1万至2万人设一所初中。照此,我县应设初中20所左右,但多年来,我县的撤点并校因种种原因进展缓慢,初中布点太多,已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因布点太多,教学资源得不到提高和有效利用,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后,教师编制紧,农村学校出现了教师课头多,跨校带课等现象,学科教师不配套,特别是新课改全面铺开以后,英语、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的全面开设,“全能教师”没了底气,外语、计算机等学科人才本来就凤毛麟角,新课改后,这方面的师资力量更是严重匮乏,师资不配套,影响到教学质量。结果,农村学生想方设法往城里挤,造成了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少,一些学校仅剩二三十名学生,难以进行正常的教学,而城里的学校却是班容量太大,无法保障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素质教育,仍有阻力
课程改革中要求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立足个体发展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对学校、教师、学生,教育部门试图用素质教育衡量,而社会却仍用功利的应试标准来评价,素质教育推进艰难,课改以来,很多老师都说,新课改是个好东西,感觉自己变了、学生变了,可是好的理念如何能够真正推行下去,如果社会对人才、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不变,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
定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1999年被省定为文化先进县,但现面对文化先进县验收却困难重重,主要存在问题一是多年来机构残缺、体制不顺;二是文化馆设施陈旧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三是图书馆经费严重短缺无法购书,现有藏书三万余册也是86年以前购置,可读性不强;四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专业人才匮乏,难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