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镇于家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2009—2011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三农”工作和推进农村社会经济跃升发展的重大举惜,为了推进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云中镇党委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联系本村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于家园村位于怀仁县城西北端,距离城区五公里,与甄庄、北七里寨、南窑村、鹅毛口、北信庄为邻。现有耕地面积6071亩,537户共2023人,劳动力1070人,有党员48人,党小组3个。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带领广大干部和群众,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了党在农村的方针、路线、政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2008年我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3820万元,人均纯收入6830元。全村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拥有汽车8两,小三轮、小四轮、拖拉机158台,农业养殖户22户,自来水入户率100%,电视普及率100%,卫生室2个,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98%,电话(固定+移动)入户率95%,村内巷道硬化率75%,通城公路全部硬化。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于家园村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怀仁县城西北部,距城仅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主导产业以大田玉米产业为主,兼顾蔬菜、大葱、山药等经济作物为辅,养殖队伍达22个,主要以养鸡、养猪居多,现有灌溉水渠3条,水坝3座,机耕路3条。
(二)发展趋势分析
主导产业中,玉米种植面积有望继续扩大,经济作物尤其是蔬菜种植发展潜力较大,禽畜养殖可以适度发展。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投入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产业规模偏小、链条不长、水平不高、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二)发展目标
1、村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到2011年,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
2、村民人均收入持续稳步增加。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到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
3、农业发展稳步推行。2009年,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力争引进新技术2项、3至4个新品种,每年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户,建立农业示范基地100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70%以上;到2011年,每年引进新进新技术3项,4至5个新品种,每年培育农业示范户7户,建立农业示范基地200亩,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75%以上。
4、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9年,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以上;到2011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5%以上。
5、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继续巩固农村教育普及成果,对50岁以下青壮年农民非农产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强,使剩余劳动力充分转移道二、三产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功能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所达到初级卫生保健标准,全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抓好改圈、改厕、改厨工程,大力办好沼气整改工程,使村容村貌整洁,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20%以上,主干街道硬化、美化、香化。
总体上,2010年,产业发展各项指标均达到市级新农村建设标准,到2011年,产业发展各项指标均达到市新农村建设中级标准。
三、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1、种植业。继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同时抓好玉米的种植管理,以不断改善土壤和促进增产增收,使粮食亩产量再创新高,亩产值2000元以上; 加大力度宣传和推广标准化蔬菜大棚建设,三年内发展大棚50座,使土地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2、其他农业。养殖业。主要发展养鸡和养猪业,根据我村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猪鸡养牛养殖,做大做强我村规模化养殖业,今后要有计划合理地扩大养殖面积,在科学养殖上下工夫,建立完善养殖协会相关制度,重视开拓销售市场,不断壮大产业,促进增收,力争到2011年实现养殖面积100亩,年产值50万元。
(二)依靠农业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以市场信息为导向,通过信息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改良品种,运用新技术逐步推广新品种。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3期。三是通过资金政策倾斜,搞好新技术推广,组建“新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四是充分发挥“土专家”、乡土人才、“六大员”作用,建立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三)提高农民现代实用技术培训的使用
根据本村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平台,为农民上网查阅农业科技相关信息提供便利,帮助种、养植(殖)户,、生产加工户发布相关信息,推介农副工、名特优产品以及宣传报道全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的新人好事,建立村、组信息发布网络,聘请“六大员”为信息发布员,通过宣传栏、《公开信》、信息发布机开通手机短信,根据农村、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发布农业科技信息;借助农民文体中心这个平台,每月举行一课农事学习,请乡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人员讲解种、养植(殖)技术、方法和生产要领,播放农业科技录象专题片,逐步将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建成农村致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旱涝保收,提高耕地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整治和坡瘠地改造,全村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搞好耕地灌溉体系配套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经济发展规划落实领导小组,村支书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村两委其他干部为成员,设立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小组,按照岗位职责分工,形成合力,在村级换届调整中,做到换人不换岗,确保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规范管理,将任务细化、分解到组、责任到人,实行业绩和奖惩挂钩的工作机制,把经济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三)技术保障。依赖乡“三农服务中心”、“六大员”及下派科技特派员队伍的技术力量,大力实施农业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大力示范推广高优栽培、生态环保栽培、科学种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保鲜、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总量、质量、效益和驾驭市场能力。
(四)典型示范保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大力培养和树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致副能手、先模人物及专业大户,通过表彰奖励和上能人、功臣榜,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于家园村支部委员会
于家园村村民委员会
二00九年二月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