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太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考古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生活在境内汾河流域。春秋末期,晋国北扩,太原地区归入晋国版图。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修筑了太原第一座古城——晋阳,成为赵国初期的都城,从此奠定了太原作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此后,从战国至北宋之前,先后有十二个朝代或历史时期十六次以晋阳城为诸侯国都、陪都。尤其在唐朝,晋阳城达到鼎盛,与长安、洛阳并称“三京”,为黄河以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统治者将晋阳城付之一炬,存世近十五个世纪的古城毁于一旦。公元979年至982年,潘美在汾河东岸唐明镇基础上修建了新太原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晋王朱帝扩建太原城。明朝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清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
太原历史悠久,依山傍水位置险要,自古为军政要地,历史上有晋阳、冀州、并州、太原郡、太原府之称、1927年改为市。晋阳之名始于春秋,遗址在今晋源镇北的古城营。现在的太原旧城建于宋太宗年间。1892年清政府在太原创建了近代工业雏型。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位于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全市辖清徐、阳曲、娄烦三个郊区县和古交市,城区和近郊划设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尖草坪区、晋源区、小店区六个区,计22镇61乡和50个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驻新建路。
地理地貌
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东部山地通称东山,是太行山的延续,一般海拔在1000米至1500米之间,主峰罕山海拔1591米;西部山地为吕梁山东翼,海拔1600米上下,主峰北云顶山海拔2659米,为本境最高峰;北部系舟山。海拔1800米,是汾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也是忻定、太原两盆地的界山。其间的石岭关与天门关,号称“北门锁钥”,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东西山之间是太原盆地,海拔在800米左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农业发达。
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由静乐入境自西向东至上兰村南折流经太原市城区。此外还有支流潇河、屯兰河、大川河、柳林河、凌井河、杨兴河等。山麓地带泉水较为丰富,尤以晋祠和兰村泉水流量最大,境内较大湖泊六处,以晋阳湖为最。汾河两岸沟渠纵横,给工农业用水带来很大方便。
气 候
太原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有雪不严寒,夏季多雨无酷暑,春季多风干燥,秋季温和晴朗。年均气温9.5℃,一月零下6.4℃,七月23.5℃。霜冻期为十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40至190天,年降雨量500毫米。
工、农业及矿产资源
全市现有耕地20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梁、豆类、薯类等。晋祠水稻以优质著称全省。主要经济作物有疏菜、棉花、油料、甜菜、药材等。
太原市矿藏丰富,以煤最多,其储藏量在250亿吨以上,其次有大量的石膏、石灰石、耐火粘土、铁矿及少量的锰、铜、白云石、石英砂等。
太原工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以煤炭、冶金、机械、化工为四大支柱、拥有十四大类工业的重工业城市。太原钢铁公司,已成为我国新兴的特殊钢生产基地。此外,轻工业也很发达,主要有纺织、造纸、皮革、陶瓷等。
交 通
境内是同蒲、石太两铁路的交汇处。公路辐射网密布,交通极其方便,是全省的交通枢纽,主要干线公路有太原通往军渡、太原通大口、太原通茅津渡、太原通旧关、太原通下白泉、太原通温家庄、太原通静乐诸线。城内公共汽车、电车线路纵横交错,交通极为方便。
宾 馆
太原城内主要旅馆有云山饭店、三晋大厦、晋阳饭店、并州饭店、湖滨饭店、迎泽宾馆、唐明饭店、三桥大厦、山西饭店等。
风景名胜
太原名胜古迹甚多,其中以晋祠最为有名。它位于城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风景优美宜人,是形式多样的古代建筑荟萃一处的游览胜地。此外,天龙山石窟、上兰村窦大夫寺、西山大佛、双塔寺和市内的崇善寺、文庙、纯阳宫、古清真寺等名胜古迹,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太原市内的迎泽公园、汾河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等都是娱乐游览的好场所。
http://www.taiyuan.gov.cn/ http://taiyuan.mofcom.gov.cn/ http://www.tyeic.gov.cn/
|